|
「初將何事立根基,到無為處無不為」。 (第六十一句、第六十二句)。 現代社會無論做什麼事,起初總要立一個起點根基,按步就班,以後方能有所成就 。修道是男子漢大丈夫終其一生的大事業,並非只有賺錢養家的世俗事所能比,所以更要把根基立穩,方能步步前進,等到工夫純熟,程度高深,自然顯得頭頭是道,表面上很像無所作為,實際上已是精全氣全神全,沒有絲毫缺陷,這時,無論智商與身體,都會處於顛峰狀態,世俗之事,還有什麼辦不了的呢?老子道德經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矣。」又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此篇「到無為處無不為」句,也是根據老子所說,這就是真正無為的狀態,現代人老是誤解這句話的意思,真是可悲。 「念中境象須除撥,夢裡精神牢執持」。 (第六十三句、第六十四句)。 這兩句,就是立根基的辦法。我們學靜功靜坐的時候,須要把心中雜念打掃乾淨,等到坐功純熟之後,雜念可以完全消滅,然後在睡夢之中,也不忘記修道之事,也同平常靜坐的時候一樣,自己很有主見及定性,這是所有華山弟子練靜功時必須特別堅持與注意的。 「不動不靜為大要,不方不圓為至道」。 (第六十五句、第六十六句)。 工夫偏於動,嫌太浮躁,工夫偏於靜,嫌太枯燥,性情偏於木枘,嫌太呆板,性情偏於圓,嫌太狡猾,能不落於兩邊,而得其中和,才是中庸大道,這也就是修道的目的而非坊間一些宮壇廟宇假託神意、怪力亂神,又託言教化,行斂財之實,不能了悟真正中道的意義,方是真道。 「元和內運即成真,呼吸外求終未了」。 (第六十七句、第六十八句)。 修道者若能在身內運用先天元始中和之氣,流行不息,就可以成道,倘若在外面呼吸上永久執著,不肯放鬆,充其量是坐枯禪而已,到底未有了脫之日,各門派這樣的人還真比比皆是,這都是本末倒置的關係,當即時修整之。
「元氣不住神不安,蠹木無根枝葉乾」。 (第六十九句、第七十句)。 元氣,即是上文所說元始中和之氣。不住,即是不能長住於身內,而向外面發泄。發泄太身,身體裡面的元氣,漸漸虧損。元神因為沒有元來來培養,遂不能在身中安居,而要逃亡,譬如樹木被蠹蟲所蝕,根本受傷,枝葉自然就乾枯。尤其現代人物慾充沛身中元氣,被七情六欲、五光十色、飢飽寒暑勞心苦力所傷,完全違反生理時鐘的自然法則,身體自然也不能長久,因而也就生病了,所以英年早逝者,比比皆是也,思之、慎之。 「休論涕唾與精血,達本窮源總一般」。 (第七十一句、第七十二句)。 鼻中生出的流質叫作涕。口中生出的流質叫作唾,心中生出的流質叫作血,外腎生出的流質叫作精,依現代語說,就是血液循環系統及內分泌系統,正是現在最流行的文明病。雖有四種名稱不同,但是這些東西本源卻是一樣。達本,是看透他們的根本原因。窮本,是追究他們的根本來源。 「此物何曾有定位,隨時變化因心意」。 (第七十三句、第七十四句)。 人身上各種流質,不是分疆畫界固定在一處而不許移動的。都是臨時因外界的感觸 ,和內心的激刺,而後生的,譬如情緒可以影響血壓而造成高血壓、心臟病,生氣時,對於肝臟系統會造成相當大的損傷,這跟醫界的理論不謀而合,是養生者要特別注意的 ,可見宇宙造物者所製造出來的眾生內部的小宇宙,也就是小周天,是多麼的巧妙啊! 「在體感熱即為汗,在眼感悲即為淚」。 (第七十五句、第七十六句)。 皮膚裡面的流質,外感於天氣溫度太高,就變化為汗,從毛孔中出來。眼睛裡面的流質,隨著情緒的劇烈變化、或喜極而泣也好、或悲傷過度也好、或因事感動也好,由於七情六慾乃是人之常情,就變化為淚,從淚腺中出來。 「在腎感念即為精,在鼻感風即為涕」。 (第七十七句、第七十八句)。 外腎裡面的流質,由於視覺感官所引起的淫欲之念,就變化為精,從生殖系統中出來。鼻粘膜裡面的流質,外感於氣候、溫度寒冷之變化,就變化為鼻涕,從鼻孔中出來。 「縱橫流轉潤一身,到頭不出於神水」。 (第七十九句、第八十句)。 縱,「是指人體的上下」,橫,「是指人體的前後左右」,流轉,是說在身體裡面不停周流循環系統。「潤一身」,是指身中無處不到,無一處不滋潤,深入全身每一個器官與細胞,沒有一個地方不影響到,因此能有這種變化和這種功效,總不離開神水的作用,這裡所指的神水,就是所有人體內的液狀循環系統。 |
V980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