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氣致柔神久留,往來真息自悠悠」。 (第四十一句、第四十二句)。 老子道德經第十章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專氣」,就是專心一意在氣上面做工夫。「致柔」,就是工夫柔和到了極度狀態,沒有絲毫剛強急迫的樣子。果能做到如此,元神就可以久留於身中,而不天馬行空向外奔馳,神不外馳氣自定(氣,指元氣),氣定之後的狀態,也就是「守神」的意思,讓精神狀態處於如如不動的狀態之下。真息自有發動之時,「真息」,是指人體內的生理循環系統,悠悠二字,是形容真息的樣子,深長而久遠,和緩而幽閒,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一種先天與生俱來即擁有與宇宙相通的生命體狀態,並非指後天當下的生理狀態,這是一個必須了解的重點。 「綿綿迤邐歸元命,不汲靈泉常自流」。 (第四十三句、第四十四句)。 「綿綿」,微細不絕之意。「迤邐」,旁行連延之意。元命即人類生命體的根源。「元命」,即元神。這句是形容真息在身內行動的狀態。雖說四肢百骸無處不到,然自有他的歸根復命之處。靈泉,在後文又叫作神水。 地面上泉水總是往下流,不會往上流。人要用水,非拿器物汲取不可。人身上的靈泉,卻無須汲取,自然會在身中周身循環,真息所到之處,即是靈泉所到之處。因為津能化氣,氣能化津,充滿一身。所以有如此妙用,在此強調「真息」,就像汽車的化油器功能一樣,能把石油化為動力,帶動所有機器的運轉。 「三萬六千為大功,陰陽節候在其中」。 (第四十五句、第四十六句)。 今曆法一晝夜共九十六刻,古曆法一晝夜共百刻。張紫陽金丹四百字序上說:「夫一年十有二月,一月三十的,一日百刻,一月總計三千刻,十月總計三獲刻。行住坐臥,綿綿若存。胎氣既凝,嬰兒顯相。玄珠成象,太乙含真。三萬刻之中,可以奪天上三萬年之數,何也。一刻之工夫,自有一年之節候。 所以三萬刻能奪三萬年之數也,故一年十二月,總有三萬六千之數。雖愚昧小人,行之立躋聖地。奈何百姓日用而不知。」此段文章,說得很明白,可以作此處注解。曹文逸是宋徽宗宣和年間人,在民國紀元前約七百九十年。張紫陽是宋神宗熙寧年間人,在民國紀元前約八百四十年。兩人前後距離不過五十年。所以他們的論調頗有幾分相近。 「蒸融關脈變筋骨,處處光明無不通」。 (第四十七句、第四十八句)。 此二句是說工夫的效驗。蒸是蒸發。融是融化。關是關節。脈是血脈(即血液系統)。變是變換。先蒸發而後才能融化,所以說這是合乎現代醫學的原理,所謂的蒸發,轉化為氣能,(氣能,即帶動血液循環的最大動力),常常融化,不要讓他堅硬,是指血管就不會硬化,就會避免心臟血液系統的毛病,而後方能慢慢地變換,而且能減緩生理構造的老化,這麼好的工夫,就叫做金丹換骨,處處光明,即是全真派祖師之一的孫不二女丹經中所說:「元神來往處,萬竅發光明」的意思。全身無不通暢,周身全部通暢後,沒有一處閉塞,試問,一些現代文明病,也就消失於無形了。
「三彭走出陰尸宅,萬國來朝赤帝宮」。 (第四十九句、第五十句)。 三彭。即是三尸。道書常說,上尸名彭倨,在人頭中,令人愚痴沒有智慧。中尸名彭質,在人胸中,令人煩惱不能清靜。下尸名彭矯,人腹中,令人貪飲食男女之欲。或名三尸神。又名三尸蟲。《太清中黃真經》上有兩句:「可惜玄宮十二樓,那知反作三蟲宅」。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原本清淨美好的身體被許多三尸蟲盤據在裡面,弄得污穢不堪,尚不自知,是很可惜的,這是一種慢性的謀殺,這是非常可怕的,值得同修正視之,那麼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道家斬三尸法子,有用符咒的,有守庚申的,有服丹藥的,都不算徹底解決的方式,本(靈源大法)用內煉工夫,運元和之氣,即是先天賦予我們與生俱有的先天之氣,去充滿臟腑,蒸融關脈,變換筋骨,逼令三尸無處藏身,非拋棄他們的老窠子逃走不可。那麼壞東西一去,好東西就來了。萬國來朝,比喻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精氣神,都聚會在絳宮一處,絳宮屬心臟的部位,心屬火,其色赤,中醫學界稱為君主之宮,所以叫作「帝宮」。工商社會進入中年後,四大不調的人,大有人在,此法乃是渡世救人的良方,實乃目前最好的養生功法。
「借問真人何處來,從前原只在靈台」。 (第五十一句、第五十二句)。 真人,即是真我,真我就是清淨本性一塵不染的你,它離開你很久了,它就是久違的你,是童年的你,智慧的你,是否該常常回顧,去探望你那記憶深處的老朋友,就像時光隧道一樣,回去把它找回來吧!只要是人的肉體都是有生有死,不能算是真我,只可以叫作假我。除掉有形的肉體,還剩下那個無形又複雜的念頭,是否可以叫作真我。然而其實也不是真我,因為那個念頭,也是忽起忽滅,不能由自己做主的,再除掉忽起忽滅的念頭,另外尋出一個要生無死萬劫長存的實體,這個才是真我又名為真人。這個真人,從前未曾見過面,此刻第一次認識他,究竟他由何處而來呢?其實他從前就住在我們靈台之中,所謂靈台,我可以比喻為飛航紀錄器,生生世世輪迴跟著我們,並非由外面進來的,未嘗瞬息離開,並非由外面進來的。華山全真派,奉仙佛聖諭,祖師慈悲開導,特公布宇宙靈源大法,幫助眾生尋回真我。
「昔年雲霧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開」。 (第五十三句、第五十四句)。 因為累世今世以來,屢屢被雲霧遮蔽,把真人的面目隱藏,雖說他從前就住在靈台之中,也就是檔案存在飛航紀錄中,我們卻無法解讀,假如今日工夫在道場指導之下做到相當的程度,道眼遂開,道眼既開,道眼即坊間所說的開天眼,本門稱之為智慧之眼 ,它是每個眾生與生俱備的,只是不會使用而已,就能夠撥開雲霧而見青天,真人因此露面,真正的自我也就回來了。雲霧二字,比喻我們的七情六欲妄想雜念,現代人不比古人,科技文明的進步,反而造成更多的障礙,凡醒悟者,更應珍惜有限生命,加強修煉。
「此非一朝與一夕,是我本真不是術」。 (第五十五句、第五十六句)。 雖說這個工夫,學者知其原理,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做得成,須要聰明的智慧,經過若干歲月,而且不是用什麼偷機取巧的法術 ,麥當勞式的速成班,而能討到什麼意外的便宜,一步一腳印,當然,眾生根器不同,也有天賦異秉者,可能例外,籍此尋得吾人本來的真面目,只要道心堅強,明師指導,仙佛加持,每個人都能做到。
「歲寒堅確如金石,戰退陰魔加慧力」。 (第五十七句、第五十八句)。 《論語》上有一句話:「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歲寒,是每年天氣最寒的時候。凋,是樹木落葉子。松柏後凋,是說別種樹木到這個時候,都已枯槁零落。獨有杯柏仍舊青翠不凋,比喻修道的人有堅忍的力量,可以耐得困苦,受得磨折,而不至於改變初心。確字,同堅字一樣解釋。松柏不凋已經稱得起堅確,金石比松柏更要堅確。所以此處拿金石比喻修道人的志氣。。有金石般的志氣,自然能夠戰退陰魔。陰魔既已去盡,慧力同時增加。慧是智慧,力是毅力。只有智慧而無毅力,雖可以見道,而不能成道。只有毅力,而無智慧,又恐怕認不清大道,誤入旁門。必須智慧與毅力二者俱足,方免遺憾,華山派系出全真名門正派,高手如雲,專程回台灣,協助眾生突破難關。 「皆由虛淡復精專,便是華胥清淨國」。 (第五十九句、第六十句)。 心中沒有妄想和欲念是虛。不染一切不良嗜好及惡習,就是淡,仔細研究,徹底明白,就是精,依祖師教導,信受奉行,始終如一,不退道,就是專。列子書上說:「黃帝晝寢,而夢游於華胥氏之國。其國無帥其民無嗜欲,不知親已,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其實是一種寓言,令人感覺是描述一種理想國的境界,但是人們心中若能做到上述的清淨,也等同到了華胥國一樣。 |
V980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