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氣東來 ──────────從老子說起────────── 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老子無疑是一位非常傑出的人物。他是先秦偉大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所著的《道德經》,博大精深,充滿睿智,是一部不朽的哲學著作。 然而在我國道教中,老子又被奉為"太上老君",成了道教崇拜的尊神、開山始祖,《道德經》也被尊為道教的主要經典。 老子與道赴究竟是什麼關係,他又是怎樣被神化並推上道教教主寶座的呢? 古道.青牛.幽關 春秋末年。 在東周王朝都城雒邑(現河南洛陽東)通往西部邊陲函谷關的漫漫長路上,一位滿頭白髮的老者正駕著靜牛緩緩西行。 函否關位於現河南省爪寶縣境內西南,是周王朝西去秦國的重要關隘。 自武王姬發滅商起,周王朝歷經數百年,曾經有過那麼多的輝煌。如今氣數將盡,群雄並起,戰亂頻仍,簡直沒有一塊安靜的地方讓人打理生計,更不用說做學問了,因此每天經由這里出關躲避戰亂的人不少,那位老者只不過是西去人流中的一個。 負責守衛函谷關的關令尹喜(又稱關尹),據傳說,他自幼聰慧過人,好觀天文,精通占星之術,並能根據星體的明昏和位置來預測人的吉凶禍福。 尹喜曾在朝廷中擔任大夫,他廉潔勤政,學識高深,頗受王室賞識,如果繼續做下去,肯定前途無量。不過尹喜的志向並不在此。據說,他有一天觀看天象,發現有一團祥瑞的紫氣在東方聚集並緩緩向西移動,便知有聖人將要經函谷關西去。於是玊動辭去大夫的職務,到這個偏僻的邊防關隘當了關令。 上任伊始,尹喜就特別叮囑一個叫孫景的關吏:『如果發現一個容貌與眾不同或者服飾奇特的人從這裡出關,要及時稟告我,千萬不要錯過了。』 在函谷關旁,尹喜結草為樓,稱之『樓觀』。他日日齋戒,堅持觀察天象,靜心修道,密切關注紫氣的行跡,等候聖人的到來。 這一天,氣候特別悶熱。尹喜用過午膳,便覺兩眼皮發沉,於是回到房內和衣小憩。剛倒在床上,便迷迷糊糊地入了夢境。朦朧中聽到天空仙樂悠揚,紫氣氤氳,有人對著他的耳朵輕聲地說:『紫氣東來三萬里,聖人西行經此地。靜牛駕車載老翁,藏行匿跡混元氣。』聽到這裡,尹喜猛然從夢中驚醒。恰在這時,就聽得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孫景前來報告:一位相貌奇特之人駕著青牛準備過關。 雖然早有預感,但聽到孫景的報告,尹喜還是無法控制心中的欣喜。他命人趕快把道路打掃乾淨,將客房收拾好,自己則急忙整理衣冠前往迎接。 到了面前,尹喜才看清青牛所駕之車中,一位老翁鬚髮如雪、臉色紅潤、神態安祥,兩旁一對大耳朵垂及肩上,白色的眉毛足足有五寸多長,果然道骨仙風,氣度不凡。尹喜跪拜在老翁面前,恭恭敬敬地行過大禮,然後,小心翼翼地向老翁提出,請他在函谷關住些日子。 老翁婉言謝絕說:『我只是個沒用的糟老頭子,家住關東,出關只是為了搬運一些柴草回來,你留我在這裡有什麼用呢? 尹喜連連叩首說:『我知道您是一位聖人,要西行出關,已經在此恭候多時,萬望暫留神駕。』 老翁聽尹喜這麼一說,十分意外:『哦!你怎麼會知道我呢?』 尹喜說:『去年十月我觀天象時,看到東益有紫氣向這邊移動,知道這是聖人行動的徵兆,所以專程從雒邑來到這裡恭候多時。您老也不必隱瞞了。』 老翁笑問道:『你到底要我做什麼?』 尹喜叩首問:『敢問聖人尊諱?』 老者答:『我姓李,名耳,字聃。』 尹喜說:『我早知道先生是一個學問高深的人,提起先生大名,猶如霹靂在耳,讓人仰慕不已。我知道,先生一出函谷關,必然行影無蹤,不知道是否還有再見面的機會。所以,盡管先生自己不願意,但我希望在先生離去之前,為我作一部書,將高深的學問留鑑,以免遺忘於世,那樣的話,實在太可惜了。』 老者見尹喜一片誠意,又是個可度之才,答應在函谷關暫住。 於是,尹喜在官邸設座,行弟子禮,拜老者為師。 老者在函谷關住了一百多天,常常與尹喜徹夜長談,向尹喜傳授內外修煉的方法。經尹喜再三懇求,著書五千餘字後西出幽關而去。 說臨別前,尹喜曾要求隨老者一同西行,表示:『即使蹈火赴淵,上天下地,滅身捨命,也在所不辭。』 老者說:『不是不想帶你走,而是你現在修行的功夫不到家,需要繼續修煉。千日之後,你可到蜀國青羊之市見我。』 老者離開函谷關後,沒有人知道他的行蹤。 老子-何許人也 函谷關著書者,正是春秋末年的偉大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 大約2500年前。隨著一聲嬰兒響亮的啼哭,老子降生在中原某地一個背山依水的小村莊。這裡風景秀麗,環境清幽。山坡上松柏交翠,楝槐茁壯,古桐參天,濃蔭蔽日。村子四周,是成片成片茂密的李子林。每當春天來臨,滿樹綻開的白花如飛雪降臨,那股淡淡的幽香彌漫於天地之間,泌人肺腑。而當秋天到來之時,枝頭上綴滿了金黃或紫色的果實,像一粒粒五彩的珍珠瑪瑙鑲嵌在碩大的翡翠之上,又著實讓人陶醉。 老子從小就是一個勤於用腦的孩子。他喜歡與小朋友在家鄉的河灘、林間玩耍。獨滿一人時,常常面對昊昊天穹和河中的流水久久無語,似乎在揣摩著大自然的奧秘。 有一次,老子與小朋友在一棵大樹下玩耍。老子看到大樹上寫著一個『楝』字,就對小朋友說,這是一棵楝樹。而在大樹另一側的小朋友則說,不對,這是槐樹。兩人為此發生了爭執。後來,兩個人圍著大樹轉了一圈,才發現樹的一則雖然寫著楝字,但另一側寫的卻是槐字,實際上是一棵楝槐連理樹。通過這件事,老子懂得了看問題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然而老子最喜歡的,還是家鄉的小河,它不僅默默流淌,日夜不息,滋潤著兩岸的土地,而且能夠包容忍讓,碰有東西擋道,便悄然繞道離去,從不嫌棄污濁和陰暗。雖然有時候它是涓涓細流,看似柔弱;可一旦到了洪水季節,它又像脫繮的野馬,浩浩蕩蕩,無堅不摧。正所謂『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家鄉的小河就象一本讀不完的書,使老子獲益匪淺。它『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稟性,對老子後來哲學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少年時期,經族人介紹,老子拜商容為師。一次,他聽說商容得了重病,老子前去探望。據說當時商容問了老子三個極富哲理的問題。 商容首先問:『不論什麼人,經過故鄉時都要下車,你知道這是為井麼嗎?』老子答:『這是表示人不論如何騰達,都不應忘記家鄉、忘記根本。』商容點了點頭,表示贊許,又問:『在高大的樹下彎腰,是表示敬老的意思。』商容見老子聰明過人,十普滿意。 接著,容又問了第三個難度更大的問題。他先張開嘴讓老子看,然後問:『我的舌頭在嗎?』老子答:『在。』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搖了搖頭:『沒有了。』商容接著問道:『知道這是為井麼嗎?』老子略加思索,答:『舌頭還存在,是因為它柔弱;牙齒掉光了,那是因為它太剛強。』商容沒有想到老子小小的年紀竟能對這些深奧問題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心裡非常高興。他進一步教誨說:『要記住,水雖是至柔之物,但滴水卻能穿石;舌頭雖然沒有牙齒的堅硬,但舌頭卻能以柔克剛。最柔軟的東西裡,蘊藏著人們不容易看見的巨大力量,這種力量甚至能夠穿透世上最堅硬的東西。現在我已經把天下最根本的道理都告訴你了,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教你了。』 隨著老子人品和學識的不斷長進,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公元前551年前後,朝廷史官空缺南,老子被選中,擔任了守藏吏,相當於周王室典籍圖書檔案館的館長。因為從事圖書管理工作,老子得以博覽群書,除歷代文誥、檔案資料、詩以外,還讀了《軍志》、《建言》、《易》、《尚書》等圖書文獻,成為一名精通周禮理論和制度的學者。作為史官,老子還有記錄一切官場重大活動的職責。 當時,周王室由甘氏一族的甘簡公執政,他與族人甘成公、甘景公不和。 公元前535年,也許是因為記事不合甘簡公的意思,老子被免去了史官之職。免職後,老子出遊魯國。同年,孔子曾從老子『助葬於巷黨』。 魯昭公十二年(前530),甘十公登基,老子被召回守藏室繼續任職。幾年後,孔子適周,再次向老子請教,留下深刻印象。魯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周王室內亂再起,王子朝殺王子猛(周悼王),自立為王,5年後王子朝眾諸候趕下台,攜帶大批周朝典籍逃往楚國,老子因此被追究失職之責,再次被免去守藏室吏之職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 在故鄉,老子目睹了連年戰火帶來的惡果:土地荒蕪,滿目瘡痍,民不聊生。這使他更加痛恨朝政的腐敗,對『仁義』的看法徹底動搖,毅然與周禮決裂。從釲,老子把對現行制度的批判以又救世方略的思考,升華為對宇宙生成及萬物本源的探索,成為先秦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據說老子離開函谷關入秦後,遍遊秦國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後隱居於扶風一帶講學,傳播他的道家思想。老子高壽,又活了好多年,終老於扶風。由於老子學識高深、寬於待人,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所以前來吊唁的人不少。老子曾在槐裡講學,那裡的百姓懷念他,將他葬於槐裡,就是現在陝西省周至縣東南的終南山麓。 從老子到─太上老君 也許隱者老聃做夢也沒有想到,離開函谷關六百多年後,他寫的《道德經》竟然成了道教的經典,自己也因此成為道教的始祖,成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的太上老君。 關於老子其人,有據可查的史料不多。由於時隔遙遠,缺乏文字記載,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列傳》中只是說:『老子者,楚苦縣曲仁里(今河南鹿邑縣,不過也有說老子是相縣即今安徽渦陽縣)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此外,就是一些有關老子的史實和某些傳說,至於更詳實的情況,司馬遷也搞不清楚,只是含糊其辭地說:『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這就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猜測和想象的空間。 老子被神化是在東漢末年沛縣人張陵創立早期道教時。由於當時佛教已經傳入中國,張陵心裡清楚,如果自命祖師,不僅自己的名氣不夠大,而且與佛祖釋迦牟尼相比,輩分也低了許多。 為了抬高道教的身價,經過反復比較,最終選中了『古之博大真人』的老子。 張陵之所以選中老子,首先是老子的名氣大。老子本來就是道家的創始人,學問深、修養高、影響大,即使是儒家創始人孔子,也曾向老子請教過禮法並對老子的高深學問贊嘆不已。其次,老子的輩分長。他與佛祖釋迦牟尼同代,即使論資排輩也決不亞於佛祖。第三,老子主張的清靜無為和養性之道,符合道教主生,希望人們活得輕鬆自在、健康長壽的需要。而且從壽命上說,《史記》中估計老子活了一百六十歲有餘甚至二百餘歲,與道教宣揚的長生久視說也相一致。第四,老子在《道 德經》中所講的『道』,玄之又玄,與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徒們解釋起來非常得心應手,司馬遷也搞不清他去了哪裡,只是說『莫知其所終』,與道教傳說中神仙行蹤飄忽說暗合。最後,從形象上看,傳說中的老子耳長七寸、眉長五寸,與道教所傳的仙人有仙體的說法吻合。 老子被奉為道教始祖後,名氣越來越大,其形象也被不斷加以包裝,開始由『人』變成了『神』。 關於老子的降生,道徒們編造的神話說,他的母親是感受了從天而降的神靈所化之氣而懷孕,一懷就是整整八十一年。一天,他的母親正坐在李樹下歇息,忽聽得天上仙樂奏鳴,四周香風縹緲,便覺左腋一陣劇痛,隨之從腋下生出一個鶴髮龍顏,頂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孔,美眉廣頰的小孩。孩子一生下來就走了九步,步落之處,蓮花綻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說:『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我當開揚無上道報,普渡一切動植眾生。』他指著面前的李樹說:『這就是我的姓。』當他的母親帶他去洗澡時,九條神龍飛駕而來,化作九條巨鯉,吸水為他噴浴。 到了晉代,葛洪的《抱朴子.雜應篇》又對老子的形象進一做了包裝,身長九尺,黃皮膚,又尖又長的高鼻梁看上去像鳥嘴,秀眉長五寸,耳垂齊肩,額有三紋,足有八卦。居金樓玉堂,神龜為床,白銀為階,五色雲為衣。他的身邊有隨從的黃童120人,左有12條青龍,右有26隻白虎,前有24羽朱雀,後有72個玄武之神。老子出行時有雷電二神為他開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好不威風。 為了與影響日益擴大的佛教相抗衡,進一步提高道教的地位,道士們還巧妙利用《史記》中老子西出函谷關『莫知其所終』的說法,編造出『老子化胡說』。說老子出關後並沒有當隱士,而是到西方教化捐人去了,甚至說老子就是釋迦牟巴的師父。當然佛家弟子不能容忍這種說法,於是引發了道、佛二門一場曠時千年之久的爭論,直至元代才算劃上了句號。 不過,老子在道教中的地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南朝齊、梁時,上清派著名名道士陶弘在撰寫《真靈位業圖》中,把老子由第一尊神降到了第四級中位。到了唐代中期,老子又成了道教三清尊神中排列第三的道德天尊。唐玄宗時封他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時,又加封他為『混元上德皇帝』,使老子著實又風光了幾百年。但總的來說,還是不能遏止住老子在道教中地位下降的趨勢。宋代以後,老子不僅在正規道教的中地位比不上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在世俗影響中,甚至還不及玉皇大帝。 明清時期,在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太上老君居然成了玉皇大帝的臣屬,整日龜縮在兜率宮替玉帝燒八卦爐煉丹,在王母娘娘邀請各路神仙參加蟠桃盛會的名單中,甚至連太上老君的名字都沒有。小說裡的太一老君,不僅用金鋼鐲暗算孫悟空,而且在孫悟空被擒獲後,還主動提出要將他投入八卦爐中去熬煉。這個形象,就不招人喜歡了。
|